COVID-19疫情肆虐 在澳洲的你记住这五条避免心理受创

在疫情等重大社会创伤下,面对突如其来的压力人可能产生应激反应。虽然基于事实的新闻有助于掌握疫情动向,但如果让生活全部染上悲观的底色,会威胁到我们的心理安全。这里有来自澳大利亚国家注册临床心理学家邬金媛(Queenie Wu)的专业建议。

Wuhan during quarantine

What it's like living in Wuhan during quarantine following coronavirus outbreak. Source: SBS News

“每天不停地看微博和朋友圈传的疫情最新消息,越看越恐慌,然后更想看”

“心情差吃不下东西,没生病但是焦虑的胸闷、气短”

“真的不能再看了……每天看着这些新闻,感觉自己快疯了”

“刚有好转的抑郁又卷土重来,每天很绝望,忍不住的哭”

……

在疫情等重大社会创伤下,面对突如其来的压力人可能产生应激反应。虽然基于事实的新闻有助于掌握疫情动向,但如果让生活全部染上悲观的底色,会威胁到我们的心理安全。

对于种种情绪化的反应,我们需要理性化的反思来保护自己。尤其需要警惕,我们或家人是否陷入了以下几种思维误区:

非黑即白 / 全好或全坏

反应:一听到死亡数字上升,立刻感到十分绝望;看到医护人员的科普,又认为一定能人定胜天。每天的情绪像是坐过山车,几次起起伏伏之后,只觉得疲惫不堪。

反思:病毒确实危险,但我们具有相当的医疗能力和防控能力,事情的确不会立刻好转,但也不会糟糕至极。这是一场正在进行的较量,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所贡献。

否定正面信息的悲观主义

反应:对于医疗物资短缺、潜伏期长等负面信息的印象格外深刻;但很少想到轻症也可自愈、各地防控措施正在有效执行等正面事实。在好消息和坏消息中,更倾向于马上关注坏消息,即使好消息来源可靠,而坏消息很可能是谣言。因此惶恐不安。

反思:多多关注正面消息,更利于树立信心、稳定情况并解决问题。花些时间与朋友、家人讨论你看到的好消息和事实,以及这些情况的意义。

滑坡谬误

反应:想到潜伏期长,就马上想到有很多移动的病毒,然后觉得事态已经完全失控,然后就怕自己和家人感染,然后就想到要死了……

反思:潜伏期长的同时,也有自愈的可能;各地已经加紧在排查和监控传染路径;即使本地已有确诊病例,人们依然可以有效的保护自己;新型肺炎并不是绝症。

宿命论 / 灾难论

反应:“据说比SARS严重十倍以上”、“有好几万瞒报病例”、“一个人传染一家人都没命”等,忍不住相信最坏的可能性。

反思:谣言正是利用人们的恐惧心理而生。不信谣、不传谣,关注事实和可靠信息。

情绪化推理

反应:“大家都这么恐慌,这次肯定完蛋了”、“专家都说怕了,肯定没救了”、“我从来没感到这么绝望过,这次一定是大灾难”,把负面情绪作为证据,基于情绪而不基于事实进行非理性判断。

反思:情绪不是事实。负面情绪引发负面思考,又引起更大的情绪,这个滚雪球效应是不理智的。

除了这几种常见的思维陷阱,还有网络暴力和社交孤立,也在加重人们的心理负担。

我们可以尽力为自己设置安全区,不听不看可能有网络暴力语言的内容。

如果担心回澳会遭到区别对待/遣返,首先警惕谣言,然后理性认识到澳洲政府及相关部门会进行合理的应对。对于留学生来说,也可安排好抵澳后进行自我隔离,联系老师或学校主动说明情况和你的计划,相信可以获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本文由来自Mindspace的澳大利亚国家注册临床心理学家邬金媛(Queenie Wu)授权转载。



分享

Published

Updated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SBS中文

注册SBS中文newsletter即可获取最新资讯

一旦订阅,意味着您认同SBS的服务条款隐私政策,包括接收来自SBS的电邮更新。

下载我们的应用程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听我们的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Mandarin-speaking Australians.
Understand the quirky parts of Aussie life.
通过您最喜欢的播客应用程序,收听我们独家的SBS普通话播客获取最新信息。

在SBS收看节目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
COVID-19疫情肆虐 在澳洲的你记住这五条避免心理受创 | SBS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