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州暴雨】一場大雨揭示為何水資源政策朝令夕改

新州經歷連場大雨,雖然可為水壩存水量帶來好處,但原來亦會令政府放鬆對水資源政策的重視。有專家表示,雖然每澳洲各州政府均表示,自已對水資源的未來發展非常重視,但關注度與當地的雨量往往成反比。

Warragamba Dam

Warragamba水壩。 Source: Joel Carrett/AAP


要點:

  • 新州大雨過後,大雪梨水壩儲水量平均上漲至八成,制水令有望降級,但新州其他地區乾旱未減。
  • 專家指,大雨往往亦政府再次忽視水資源政策,以至長期未能達標。
  • 確保供水的四個主要方式之一-循環用水仍未獲澳洲大眾接受。

 昆士蘭大學水資源高級研究員胡氏虎博士接受SBS廣東話節目訪問指:「當大雨出現時,政府對政策的關注會馬上下降,相反,再次遇到乾旱時,關注度亦會上升。當剛剛下完雨,水資源充足,政府認為再無威脅,可能就會將金錢投放在別處。」

情況往往亦成為有關政策未能達標的一個關鍵,胡博士指:「目前的政府的相關政策,只足夠應付面對的狀況,但澳洲人口會持續增長,需要的用水日後一定會更多。」

另外,他解釋:「另一個更大的因素,就是氣候變化,全球變暖會導致極端天氣情況出現得更頻繁,令未來乾旱及水災的情況越發嚴重。」
胡博士又解釋,「除了乾旱是一個問題,大型水災亦會對水源及本地供水儲水設施帶來極大的考驗,因此,政府必須有更長遠的計劃,提高設施能力去應付日後災情。但可惜,目前大眾仍未看到有關計劃。

他提及情況亦與澳洲的選舉週期有關:「因為執政周期,往往三至四年就轉一次,令政界中人難以籌劃一個三十年的長遠政策計劃。」

他又指,「要確保水資源供應的政策及設施,各州及領地實際是各自為政,而聯邦政府只負責供款,而每個州及領地的有關政策,要視乎其管理能力及其熱情,各有不同。」

而各州亦有各自的利益去作平衡,亦會釀成州與州之間因為資源而出現衝突,一如梅里達令河的水資源爭議一樣。
胡博士又提到對環保的關注,亦可能成為水資源政策的絆腳石:「澳洲一直以來都重視環保,令興建水庫的批准程序難度增加,好多人想申請,但政府內部的繁文縟節,可能令有關申請等待經年。因為政府必須確保,水庫不會影響環境及野生動物。」

大雨令大雪梨水壩庫存升至八成

大雨確實亦為大雪梨區帶來實際好處,雪梨水務局高級公共事務顧問李峙崎指,大雨過後,區內各個水壩的平均儲水量,經已上升至八成。

李峙崎表示:「其中一個關鍵是Warragamba水庫,該處的存水量亦已接近80%。」他補充:「除了大雪梨區外,新州其他部份仍然處於缺水的狀況。」

他續指:「雪梨水務廳長柏菲(Melinda Pavey)於本週二亦已發新聞稿,指出大雪梨區於三月一日,有可能將目前制水令降至一級,對於實施會否實施,目前還要等待新州政府的進一步安排。」
但他解釋:「新州政府對制定制水政策的方式流動性好強,會根 據加上未來的降雨量,市民的用水量,以及政府未來的政策措施去制定制水安排。」

因此,水壩內存水量並非政府主要考慮的依據。而制水令亦由新州政府頒布,他們會根據情況的變化,去制定制水令的水平。

不過,李峙崎指:「水務局預測,短期之內,相信不會完全撤消制水令。」
李峙崎提醒市民,在三月一日前,二級制水仍然生效:「如果市民違反二級制水令,罰款仍然生效,市民將要面對$220罰款,而違反禁令公司,則要面對高達$550。」

他又指:「新州政府亦經已有好多安排去處理存水量問題,包括更多基礎建設,但對於市民來說,『節約用水,從我做起』是最直接有效可以的辦法,可以幫助節水。」

確保水源供應四大法門

胡氏虎博士亦同意,節約用水只是確保水源供應的四個主要方法,其他方法亦包括利用儲水庫集水、海水淡化、及汚水循環再用。

胡博士指:「因為雨水是免費的,而國內亦已設有不少水庫,所以水庫永遠都是首選,是澳洲主要水供應來源。」

而雪梨、墨爾本及布里斯本等源海城市,亦已設有海水化淡廠,但問題是成本太高。

胡博士指:「通常海水淡化廠會是起安全網的作用,做法一般是當區域內的存水量低於40%或50%,化淡廠就會開始運作,足以供應約2成至4成的區內用水量,但因為成本高,所以政府只會在水源供應出現危機時使用。」

另外一個較為難在澳洲實施的供水方法,是汚水循環再用。胡博士認為,汚水循環的成本並不高,但實行時亦有一定阻力。 

胡博士解釋:「因為信心的問題,循環水不能供人直接飲用,所以一般他們會回注入水庫,與其他用水混合,讓市民覺得較為安心。但運輸成本則會提高。」

他續指:「亦有做法是將循環用水給工廠作工業用水,或給家庭用作食水以外用水。」

另一方面,胡博士亦指,聯邦政府及各州政府實際已表示支持循環用水,亦已作出相應投資,但由於實際進行時,必須由州政府批準,但各方對管理與收回成本等操作,仍未能達成共識,因此於這方面仍然卻步不前。

以往,胡博士的大學團隊,亦曾做過調查,以了解市民對循環用水的接受程度,但當時他們得到的答案,是大比數反對,大家都認為很難接受。」

但胡博士相信,大眾將會慢慢接受循環用水。他指:「因為世界上有很多城市,經已開始接受此做法,例如美國加州經已開始試行循環用水,若十年後證實做法對市民健康沒太大影響,相信到時澳洲人就不會再抗拒。」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廣東話節目 Facebook 專頁或訂閱廣東話節目Telegram頻道


分享

Published

Updated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