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製造」曾是「品質保證」 它在澳洲有幾風光?

已故父親身穿一件香港製造的圓領背心的照片,勾起了張女士(Jennifer)的點滴回憶。

Made in Hong Kong products

「香港製造」的產品曾經世界知名,但如今已經風光不再。 Source: ABC Australia

要點:

  • 「香港製造」的產品曾在1980年代風靡澳洲。
  • 社運人士希望透過支持「黃色商戶」重振港貨風光。
  • 不過,專家認為香港製造業已是「夕陽工業」。

澳洲廣播公司報道,張平(音譯,Ping Cheung,洋名Peter)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以海員身份來到了澳洲。他的名字現在仍刻在雪梨唐人街的華人軍人紀念碑上,紀念他幫助在白澳政策下受苦的華人移民。

Jennifer記得,父親在家中穿著背心底衫的日子,那時這身裝束是受到李小龍的武打電影所影響。

現年51歲的她說,在成長過程中,一直對香港製造的產品著迷,那時唐人街到處都是港貨——由紡織品到電池運作的玩具和食品,「對我來說,這是好的。這代表了優質。」
Made in Hong Kong products
張平(左五)在1960年代,穿上香港製造的底衫吃晚飯歡度聖誕節。 Source: Supplied / ABC
在「香港製造」被中國大陸和其他地方製造的產品取代之後數十年,香港本地貨開始再度吸引愈來愈多港人喜歡。

自從北京對2019年的大型示威運動收緊管制後,香港本土主義和身份認同意識不斷上升。港人嘗試抵抗北京的政治和經濟勢力,泛民主派支持者建立了「黃色經濟圈」。在圈中,人們鼓勵其他人只光顧表明支持民主的當地商戶。
雖然愈來愈多當地人買港貨,但專家認為「香港製造」難以回復昔日光輝。

甚麼是香港製造?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表示,香港的製造業在1970年代開始擴張,這是由於之前中國發生內戰,令很多人從中國大陸逃難到港,在1960年代將人力和資金帶到當時這個英國殖民地。

1970年代,香港有大量廉價勞工,可以為國際品牌大量生產和加工。香港製造和出口的電子手表、玩具、衣服和其他產品,為全世界供應了他們日常所需。莊太量說:「在1980年代,這些產品在國際市場非常有競爭力。」
Made in Hong Kong products
以往「香港製造」與「品質保證」劃上等號。 Source: ABC Australia
那時,很多西方國家將「香港製造」與「品質保證」劃上等號。莊解釋,當時由英國管治的香港,嚴格採用西方的生產和管理標準。

在1974年,香港成立了廉政公署(ICAC)。莊稱,這部門確保了公司和工廠嚴格遵照生產標準,同時防止商業賄賂。

這些政策和優勢下,香港製造業在1980年代進入時黃金時代。

「香港製造」在澳洲

根據維州Bendigo金龍博物館研究主任Leigh McKinnon的說法,澳洲最先出現香港製造的產品,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在經濟大蕭條年代,(每年)4萬磅(約1萬8,150公斤)的原料從香港進口到澳洲。」

那時候,香港進口貨通常賣給華人社區,包括米、薑、精油、茶、布、刺繡、網眼織物。在Bendigo,香港製造的產品會在雜貨店出售。
Made in Hong Kong products
金龍博物館一個寫有「香港製造」的運貨木箱。 Source: Supplied / ABC
直至1970年代,澳洲和香港之間的貿易不斷增加,澳洲售賣的港貨達到史上最多。McKinnon說:「那些香港製造品牌和標誌,開始給澳洲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雪梨唐人街的禧市商會的78歲創會成員George Wing Kee憶述,在1960年代和70年代,來自香港的傢俬、廚房用具,以及晶體管收音機等白色家電,在澳洲大受歡迎。

他說,當時香港的產品便宜過澳洲本地貨,「在1950年代,一部晶體管收音機售價大約10元。」

他見證了唐人街自1949年以來的發展,當年他父親在唐人街買了一檔外賣生意。

George表示,1970年代香港移民潮,使唐人街進口多了很多筷子、電飯煲等香港製造產品,「全部都來自香港,完全沒有中國的,但有一些來自台灣。不過,主要都是來自香港,因為它們質素好。」

昔日光輝不再

對於年輕一代的香港人來說,「香港製造」的標籤蘊含特別意義。

黃同學(音譯,Meimi Wong)是香港留學生,她很享受在墨爾本和Geelong的商店中,尋找香港製造的古董。
Made in Hong Kong products
香港留學生黃同學。 Source: Supplied / ABC
她的興趣是在2016年發掘出來,當年她在北墨爾本一間義賣商店發現一件米黃色麂皮外套,上面繡有香港製造的標籤。33歲的她自始開始收集香港製造的茶匙、手袋和杯墊。

她說:「在那些物品中,我可以感到香港那時候有多美好。你知道它們屬於那個我生活過的時代。」
Made in Hong Kong products
一隻刻有「香港」字樣的茶匙。 Source: Supplied / ABC
在1990年代,香港的製造業樞紐地位開始褪色。當年中國向世界開放其經濟,很多工廠由香港搬遷到鄰近的廣東省。

禧市商會的George說,由那時開始,澳洲出現的港貨明顯減少,「很多中國製造的產品的品質,都沒有香港的好。不過,澳洲的批發商寧願入平貨作快速零售,而賺的錢通常好過港貨很多。」

香港的地價飆升,同時中國有大量廉價勞工和土地,使它成為「世界工廠」。香港製造的產品已被中國製造的取代。

中美貿易戰再加劇了這個情況,美國威脅不准使用香港製造的標籤。在2019年11月,美國將所有香港進口貨品重新標籤為中國製造,以回應中國收緊香港的自治。

中大經濟學系的莊太量說:「在香港,製造業就像個夕陽工業,不斷萎縮。我不認為它能東山再起,因為我們的勞工成本沒有任何優勢。土地也沒有任何優勢。」

「每個經濟體也有它的強項與弱點,我們不必在每個行業也強大。」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廣東話節目 Facebook 專頁,或訂閱廣東話節目 Telegram 頻道


分享

Published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
「香港製造」曾是「品質保證」 它在澳洲有幾風光? | SBS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