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st

午餐「變遷」:華人母親準備中餐 子女從尷尬到被同學羨慕

現居澳洲的華人母親Taylor Bi說,在午餐選擇方面,就讀小學的兩個子女,曾一度拒絕帶中式午餐去學校,因「吃的不一樣而被嘲笑」。但如今,她製作的中式「三道菜套餐」,兩姐弟在學校受到同學羨慕。

1.jpg

中式午餐盒(左)和西式午餐盒(右)。 Credit: AAP/Taylor Bi/Shelly Veronika

要點
  • 澳洲華人母親Taylor每天為孩子準備熱飯帶去學校。
  • 過去幾周,「白人飯」一詞在各大社交平台引發網友的熱烈討論。
  • 一些上班族和健身愛好者認為這是一種「更健康、更方便」的飲食方式。
現居澳洲的華人母親Taylor Bi說,在午餐選擇方面,就讀小學的兩個子女,曾一度拒絕帶中式午餐去學校,因吃的不一樣而被嘲笑」。但如今,她製作的中式「三道菜套餐」,兩姐弟在學校受到同學羨慕。

在澳洲,學生來自不同族裔和文化背景,他們所帶午餐盒內的食物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這種多元文化。

有的學生的午餐盒裡是壽司、果醬三文治,有的則是炒菜、米飯,或餃子等等。

對於育有兩名子女的華人母親Taylor Bi來說,中式飯菜是她每天為子女,帶到學校的日常午餐。

她向SBS中文指出,11歲的女兒(Nuo Qi)和九歲兒子(Nuo Lin)曾一度拒絕帶中式午餐到學校,因為和其他同學,食的午餐不同,覺得尷尬。

但慢慢長大後,他們的想法改變。 Taylor Bi說,如今,兩人只願意帶中餐。

和西式簡單快手的芝士火腿三文治相比,Taylor Bi準備的中式午餐盒看起來頗為豐盛,一些同學開玩笑地稱其為 「三道菜套餐(three-course meal)」。

Taylor Bi說:「用所有零食來換一顆餃子的事是真實發生過的。」

但由於學校表明禁止學生分享或者交換食物,其他同學只能投來羨慕的目光。
2.PNG
Taylor Bi 每天都為兩個讀小學的子女,準備中式午餐。 Credit: Taylor Bi

社交平台熱門話題

Taylor Bi說,當子女最初拒絕帶中餐上學時,她也曾準備過較為西式的午餐盒,比如芝士三明治和芝士餅乾(cheese cracker)。

在過去幾周內,這一被稱為具有極簡主義理念的飲食方式,在多個中英文社交平台上成為熱門話題。一些網友稱為「白人飯」,並分享了他們的食物照片和視頻,認為準備這些食物無需太多的烹飪技巧、時間和精力。

這些帖子都在社交平台上貼上相關的主題標籤。

據描述,這些食物多以冷食、清淡為特點,具體例子包括火腿芝士三明治、餅乾配芝士、沙律以及帶蘸醬的生胡蘿蔔或西芹等。

這種飲食方式引起熱議也是源於飲食文化的差異。

一些華人網友表示,這與華人傳統傾向溫熱飲食的習慣和觀念不一樣。 對「簡單快手「飲食方式的喜愛 但是,同樣有許多網友喜歡或者推崇這類極簡風格的西式午餐。

為了表達自己的欣賞和支持立場,另一個主題標籤#白人飯也是飯在中國多個社交媒體平台上出現。

一些沒有時間做飯的上班一族表示,這類「簡單、快手」的「打工仔午餐」,完全符合他們的快節奏生活。

此外,一些健身愛好者也表示,有的傳統菜式「重油重鹽」,相比之下,「少油少鹽」的飲食更有利於達到減脂效果。

營養師怎麼看?

那麼,營養師如何看待這類簡單又快捷的食物呢? 布里斯本註冊營養師Venus Zhang說,她第一次看到有關貼有這類熱門標籤的帖子時,配圖是數根胡蘿蔔和黃瓜,還有餅乾配芝士。

她稱,這類飲食看起來「簡單、方便、便宜」,但作為一頓飯來說,其營養價值「遠遠不夠」。

她解釋:「比如說餅乾配芝士,裡面只有四五片餅乾加一些芝士,再加一些火腿肉,就當做中飯。但是我們人體所需一日三餐,這些熱量是遠遠不夠的。」

除此之外,她還指出,火腿等醃製加工肉類由於含有亞硝酸鹽,可能會在人體內產生炎症。
在嚴重的情況下,(過多食用)可能會導致大腸癌。
營養師Venus Zhang
Vensus Zhang 她補充說,有的人做中餐往往使用味精,而許多人認為味精會引起頭痛和其他不適。

對於有的人提到「白人飯」比中餐「更健康」的說法,Venus Zhang認為並不准確。

她說,中餐包括不同的菜系,各有特色,那麼是要和哪個菜係比呢?

Taylor Bi就認為,作為華人,自己一直希望子女帶中餐返學。現在看到姐弟倆喜歡帶中餐,她非常高興。

「我就想說,現在你(子女)終於知道媽媽以前說的是對的了吧。」

本文的觀點和信息僅為提供普通資訊,未有考慮個人情況,不應視為對個人健康的建議。
任何有關醫療、健康或者飲食的問題,應諮詢專業人士。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 SBS 廣東話 Facebook 專頁MeWe 專頁Twitter 專頁,或訂閱 Telegram 頻道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 SBS Radio 1 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 SBS Audio App 手機應用程式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

分享

Published

By Nicole Gong
Source: SBS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
午餐「變遷」:華人母親準備中餐 子女從尷尬到被同學羨慕 | SBS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