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專家教路點樣執屋】將雜亂家居執出快樂空間

是否曾因家中雜亂無章而感到不知所措?是否曾被家中散亂的紙張、未洗的碗碟和亂七八糟的衣物壓得透不過氣來?也許甚至因為這個問題與伴侶或室友發生爭執。

Creative professional sits at computer in corner of office

是否曾經試過,家中雜亂無章對自己的困擾,比伴侶或室友更大? Source: AAP / MOODBOARD/MOODBOARD

你是否曾因家中雜亂無章而感到不知所措?你是否曾被家中散亂的紙張、未洗的碗碟和亂七八糟的衣物壓得透不過氣來?也許你甚至因為這個問題與伴侶或室友發生爭執。 

但你並不孤單。許多人報告說,居所的雜亂會引發他們的壓力和焦慮感。 

那麼為何雜亂會令一些人如此不知所措?以下是研究結果以及可以採取的應對措施。 

認知超載(Cognitive Overload)

當我們被各種干擾包圍時,我們的大腦基本上變成了注意力的戰場,一切都在爭奪我們的注意力。 

但事實證明,大腦更喜歡單一任務和有序的工作,而不是同時處理多個任務。
A woman standing in a messy room
雜亂可以嚴重影響心理健康。 Source: The Conversation
井然有序有助於減少對我們注意力的競爭,並減輕心理負擔。儘管有些人可能比其他人更擅長忽視干擾,但多干擾的環境可能會令我們的認知能力和記憶力超載。 

混亂、無序和雜亂不僅會影響我們的認知資源,還影響著我們的飲食、生產力、心理健康、育兒決定甚至捐款意願。

男性還是女性更易受影響?

研究表明,雜亂無章對女性的不良影響,可能比男性更加明顯。

一項針對60對雙薪夫婦的研究發現,生活在雜亂無章、壓力大的家居的女性,皮質醇(與壓力相關的激素)水平較高,並出現更明顯的抑鬱症狀。

即使考慮了婚姻滿意度和個性特徵等因素,這些影響仍然一致。相比之下,這項研究中的男性似乎在很大程度上沒有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

研究人員認為,根據理論,女性可能感到更有責任來維護家庭,而從社交方面來講(包括參觀住宅),女性比男性可能更擔心受到批評。 
在生活中,我們在一定程度上都會雜亂無章的問題,然而,有時嚴重的雜亂問題可能與潛在的心理健康狀況有關,例如強迫症、囤積症、重度抑鬱症、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和焦慮症等。

這帶出了一個關鍵問題:哪個先出現?對於一些人來說,雜亂是焦慮和困擾的根源;而對於其他人來說,心理健康不好是無序和混亂的來源。

並非所有的混亂都是問題

重要的是要記住,雜亂並不全是壞事,我們不應追求完美。真實的家庭環境不會像雜誌上的那樣。 

事實上,無序的空間可以增加創造力和激發新見解。 

雖然生活在持續的雜亂無章中會與富有效率相去甚遠,但在清潔方面追求完美主義也會適得其反。完美主義本身與感到不堪重負、焦慮和心理狀況不佳有關。

雜亂引起焦慮 如何應付?

重要的是要記住,對於自己所關心的事情以及如何優先安排自己的時間,你擁有一定的控制權。 
一種方法是嘗試減少雜亂。例如,你可以每周專門清理,這可能包括僱請清潔工人(如果你負擔得起的話),或者與其他家庭成員一起整理一小時,期間播放一些音樂或播客。

建立這種例行程序可以減少雜亂的干擾,減輕整體的心理負擔,並減輕對雜亂失控的憂慮。 

你還可以嘗試微整理。如果沒有時間徹底清理,那就設立一個小目標,抽出五分鐘來清理一個小空間。 

如果雜亂主要是由其他家庭成員造成的,試著心平氣和與他們討論這種凌亂是如何影響你的心理。看看是否能與你的年幼子女、伴侶或室友協商一些界限——甚麼程度的雜亂可以接受,如果超過了這個界限將如何處理等等。 

培養自我同情的心態也會很有幫助。 

混亂、雜亂或者凌亂等等並不能定義你是「好人」還是「差劣的人」 ,它有時甚至可能激發你的創造力。提醒自己,無論你的辦公室、家或車是亂七八糟還是井然有序,你都值得擁有成功、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和幸福。 
可以感到安慰的是,研究表明,雖然無秩序的環境可能使我們容易受到壓力並作出不良決策,但你的心態可以緩解這些弱點。 

如果雜亂、完美主義或焦慮似乎難以控制,可以與全科醫生談論是否需要諮詢心理醫生。合適的心理醫生(你可能需要多看幾位才能找到合適的)可以幫助你培養以對你重要的價值觀為基礎的生活。 

雜亂不僅僅是視覺上的滋擾,還可能會對心理健康、工作效率和我們的選擇產生深遠影響。了解為甚麼雜亂會影響我們的原因,可以令我們更有能力掌控自己的心態、居住空間以及生活。 

本文作者:雪梨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臨床心理學講師 Erika Penney。
Erika Penney並未為任何會從本文受益的公司或組織工作、擔任顧問以及擁有股份或接受資助,並已披露除了其本身學術職務外,沒有任何相關的關係。 

尋求心理健康支援可以打電話 1300 22 4636, 聯絡心理健康支援組織 Beyond Blue,或瀏覽其網頁 beyondblue.org.au。 

可以在支持來自不同文化和語言背景人士 Embrace Multicultural Mental Health 網頁,獲取心理健康中文資訊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 SBS 廣東話 Facebook 專頁MeWe 專頁Twitter 專頁,或訂閱 Telegram 頻道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 SBS Radio 1 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 SBS Audio App 手機應用程式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

分享

Published

By Erika Penney
Source: The Conversation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