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譽與國家】紀念二戰澳洲華裔軍民的英勇事跡

For Honour and Country

【榮譽與國家】紀念二次大戰華裔澳洲軍民的英勇事跡 Source: Cover of the book: For Honour and Country

4 月 25 日是澳洲一個重要的日子,全國各地將會舉辦隆重的紀念儀式,既紀念一百多年前一場確立澳洲軍隊魂堅毅不屈的精神、 孕育澳洲國家民族意識的戰役,同時亦紀念歷次大小戰役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的澳洲國民,當然包括澳洲華裔軍人在內。


墨爾本澳華博物館於 2021 年 4 月 18 日舉行新書發佈會,介紹一本紀念二次大戰澳洲華裔軍人的中英雙語書籍《For Honour and Country: Victorian Chinese Australians in World War II》(榮譽與國家 - 二次大戰中的維州澳籍華人),記錄二次大戰期間澳洲華裔軍人在澳洲國防部隊及海外的英勇事跡。

書中介紹,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的八名澳新華裔軍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再次報名服役。其中包括三對父子 Jack 和 Wellington Lee、George Vincent 和 George Arthur Lee-Kim,以及 Frederick 和 John Tucker。

另外,書籍亦介紹約瑟夫-亨利-Cheong 的故事。他是在 1942 年 10 月 23 日,即第二次阿拉曼戰役的第一天,第一名陣亡的維州華裔士兵。

此外,來自墨爾本 Carlton 的 Alec Chew 當年由安邦戰俘營逃走,回到澳洲後加入 Z 部隊,並因在敵後擔任突擊隊員時的英勇作為而獲得 MBE 獎章。

書中亦介紹了來自 Casterton 的 James Kim。他以平民身份在香港為地下英軍援助組織工作,協助匿藏英軍及華籍戰士逃難離開香港;但他其後被日本俘虜、銬打及處決。他的英勇事蹟受到英聯邦戰爭墓地委員會表揚,特別在香港赤柱軍人公墓樹立了一塊墓碑。而英國政府亦前往他被囚禁的監倉,拍下他在牆壁上寫上的遺書的照片,存放在英國戰爭博物館。
James Kim
Source: Museum of Chinese Australian History
有份撰寫書籍的墨爾本大學精神科榮譽退休教授趙汝權(Emerits Professor Edmond Chiu)在接受 SBS 廣東話節目訪問時表示,他早在十年前已自願參加墨爾本澳華博物館的研究工作,一開始是研究澳籍華人對澳洲的貢獻,並著手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 100 週年的活動。

其後,博物館亦舉行了一場展覽會,並取得成功,因而亦繼而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澳洲華人參軍的事蹟。趙汝權教授亦因此在其後數年繼續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工作,更得到澳洲博物館協會頒贈志願人員榮譽獎狀。

當被問及研究過程是否遇到困難,趙教授直言:「過程從來都並不容易。」

舉例,所有在國家檔案處存放的紀錄都是以英文記錄,因此當年不少移居澳洲的華人亦將姓名改成一個看似英文的名字,因此他們要分辨出有關名字是否屬於華裔人士。

此外,他們亦要進行更多跟進調查,例如搜查有關名字的家族族譜和歷史資料、前往有關部門索取生死註冊證明書,從而確定其華裔身份。

他承認,在過程中可能會發現出錯。但同時,當發現一些有用的資料,實在是令人興奮愉悅的事;同樣,當軍人後裔了解到他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亦會主動與他聯絡、向他講述前輩參軍的故事及歷史遺物。

趙教授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資料經已被數碼化,因此翻查上來相對較為容易;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資料,仍有一大部份尚未被數碼化,因此亦對他加添一點困難。

他表示,截至目前的發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約有一千名澳洲華裔青年參加澳洲三軍的行列,單在維州就有超過三百人。

他說:「撰寫這本書籍,目的是為表揚曾經為澳洲而捐軀及付出汗馬功勞的華裔澳洲國民。」
「若要問澳洲華人對澳洲的忠誠程度,就應細閱這本書籍所記載的故事及歷史。」
書中指:「如果有人質疑澳洲華裔的忠誠、奉獻和勇氣,這本關於二戰的故事集,會徹底而有力地駁斥任何懷疑。」

不少人都對澳洲曾經實施的白澳政策並不陌生,這個政策對自願投身參軍的人亦不例外 — 根據澳洲 1909 年頒布的《國防法》,「所有非純正歐洲血統或歐洲後裔者」不得加入澳洲帝國軍。

當時的身體檢查除了要檢查申請人的健康狀況外,更要由他們的五官、髮色、眼睛及皮膚顏色等確保他們的「歐洲裔特徵顯著」。

故此,書中又寫道:「如果國家需要,如果有機會,澳洲華裔會挺身而出,跨越障礙為澳洲而戰,即使障礙來自官方。」

而另一名作者蘇林敏慧(Adil Soh-Lim)在接受 SBS 中文訪問時亦說:「因此,好像就有一種印象,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之前,澳洲是一個以白人為主的國家,這裡沒有任何有色人種,而這本書就表明,一直有澳洲華人至少在這裡為這個國家和社會奉獻了很久的時間,數十年甚至百多年。」
「那些在澳定居的華人,在戰爭爆發的時候剛好在這裡,他們選擇為一個甚至不接受他們的國家服務。我認為這非常有力地說明了人們的奉獻精神和決心。」
詳情可收聽宋慶勤訪問趙汝權教授的足本錄音。

本書由維州政府撥款資助研究發行。澳華歷史博物館同時正舉辦紀念全澳華裔老兵的展覽,展期至 5 月 12 日。
在澳洲,所有人必須保持至少 1.5 米的社交距離。請查閱所屬州份或領地的聚會限制規定。

目前可在澳洲多個地方接受新冠病毒測試。如出現傷風或感冒症狀,應致電家庭醫生或撥打 1800 020 080 致電「全國新冠病毒健康資訊熱線」,以安排進行測試

聯邦政府推出的追蹤新冠病毒的應用程式 COVIDSafe 可在手機中的應用程式商店下載

SBS 致力為澳洲多元社區提供最新的新冠疫情資訊。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最新報導,請前往 sbs.com.au/language/cantonese/coronavirus-updates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廣東話節目 Facebook 專頁廣東話節目 MeWe 專頁,或訂閱廣東話節目 Telegram 頻道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 


分享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