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華僑血淚史:偷渡船遇難一夜頓失6名至親

Edmund Tang

Edmund在雪梨的辦公室工作。 Source: Edmund Tang

對大部份澳洲華人而言,越南華僑偷渡的故事,可能只會在電影或政府的宣傳片中見到,但今集【我不是名人】的嘉賓曾傳隆(Edmund Tang)在抵達澳洲之前,曾經歷過一如電影橋段般的偷渡過程。


要點:

  • 越南華僑曾傳隆在六次獨自偷渡失敗後,因為當地的行政措施改變,最終決定再與9名家人一同買船位再偷渡離開越南。
  • 可惜,他們途中遭逢海難,一家9人只有3人生環,而曾傳隆與其他生還者被安排到另一艘船隻後,卻輾轉到達菲律賓,但卻被困船上半年不得入境。
  • 當地後來受到聯合國壓力,而得以進入當地一個荒島上生活6個月,但仍要過著非人生活。
  • 最終,曾傳隆有幸進入難民營,並因為其翻譯的才能,得以成功來到澳洲,並發奮成為公營機構的經濟學家。

 對大部份澳洲華人而言,越南華僑偷渡的故事,可能只會在電影或政府的宣傳片中見到,但今集【我不是名人】的嘉賓曾傳隆(Edmund Tang)在抵達澳洲之前,曾經歷過一如電影橋段般的偷渡過程。

有感當時越南年輕人的自由經已越來越被收窄,加上父母一早已離開越南並在香港生活,令Edmund 早已有離開越南的打算,而在胞姊的資助下,Edmund曾六次獨自偷渡離開越南,但每一次都不成功。

「最初我姐姐全力擔保我難開,(在經濟上)全力支持。當時其實無論陸路或水路,都要花費不少金錢作『買路費』才能離開越南。」
Edmund Tang
Edmund年青時的獨照 Source: Edmund Tang
「但好不幸,我偷渡了五次均失敗,但不幸中之大幸是,每一次我都沒有被捉,只是損失的金錢亦不少。這些錢都是由我家姐支付的,感激她已出嫁仍願意用錢支持我。」

「當時我每一次失敗,都不敢回家,只能匿藏在較小的城鎮,因為擔心街坊中有人與政權有聯系,若他們報告的話,我可能會被捉。所以我往往亦會逃到別處躱藏。」

1979 年 2 月 7 日,運載 2700 名難民的巴拿馬註冊貨輪天運號(Skyluck)抵達香港海域後聲稱擱淺,但香港政府因一度拒絶讓船民抵境一事惹起國際關注。

Edmund憶述,同一時期,其實有不少同類船隻在越南政府「半官式」安排下,帶住大批越南華裔人偷渡往外國,他才再與家人一齊離開。

「直至後來我第六次偷渡後,我家姐表示,『不如你回來,我們全家(一齊走)。』所以當時就全家一齊走。」
曾傳隆與兄姊
曾傳隆(前排左二)與兄姊一同偷渡離開越南,最終只有他與兄長二人生還。 Source: Edmund Tang
「這個做法得以成立,是因為到1977至78年,越南政府開始有計劃給部份華人離開越南,這種做法當時十分流行,亦是半公開的。條件就是你每一個人要交上一筆錢,當時市價我們每人是十二両黃金,這樣你就可以公開地離開,由政府安排你在某個港坐船離開。」

「而所坐的船隻,則並非由政府安排,而是交由華人社團中比較熟識如何組織偷渡船的人,自行買船,及安排人上船...而政府亦不會理會船隻是否安全。」

不幸地,Edmund及家人乘坐的偷渡船卻遇上海難,大部份家人亦因此而葬身大海。

「當時有好多人亦因此而葬身大海,同行的家人中,9個人中有6個人遇難。」

遇到海難之後,Edmund再被安排上另一艘船繼續航程。這艘名為東安號的船隻,本來是從泰國運糧食往香港而途經越南,但最後卻沒有一如天運號及匯豐號等登陸香港,反而掉頭駛往馬來西亞。
Edmund所坐偷渡船在海上擱淺的報道。
Edmund所坐偷渡船在海上擱淺的報道。 Source: Edmund Tang
可惜船隻當事未有獲準在馬來西亞上岸,之後駛經汶萊,被當地政府拒絶,船隻唯有停在菲律賓的馬尼拉。而在聯合國的干預下,船隻最終得以在菲律賓靠岸,但Edmund與同船的二千多人,卻仍要在船上被困六個多月。

「船上的六個月幾乎是非人生活,你可以想象,菲律賓的天氣這麼熱,我們在海上要日曬雨淋,令各人的頭髮被曬至退色,變成金黃色。」

「一遇到打風,(菲律賓)海軍就要將我們的船拖至港口內匿藏,到無風就將我們拖走,出出入入至少十次八次。」

「後來亦因為衛生情況越來越惡劣,不少長者在船上病死,聯合國就開始再給予菲律賓壓力,可能亦由於當時情況與香港的情況相似,政府就破例被我們船上的人去到一荒島上生活。」
Edmund Tang
Edmund在船上生活時的照片。 Source: Edmund Tang
雖然成功上岸,但Edmund仍要在荒島上,面對其他生活難題。

「這個荒島是馬尼拉以南的一個偏遠小島,離開馬尼拉相當遠,亦從來沒有人住過。」

「政府讓我們登陸這個荒島後,我們在當地再住多六個月,因為無人住,你可以想像,就連獲得食物都有相常困難。」

「而島上亦發生了很多不愉快事件,打架、受傷甚至死亡就經已不在話下。」

「雖然政府經已每個月運來糧食,但由於島上沒有碼頭,船隻能夠靠岸的位置,是離我們居住位置最遠的另一端,因此,每一次運糧,島上的年輕人就要幫手抬米及抬食物,亦先要涉水前往接近船的位置拿取。」

「之後,要在半身浸在水中的情況下,拖著要食用的包裝米糧,緩緩走回岸上,還要走一個山頭才回到政府為難民興建的茅尞。而這些茅尞雖然是聯合國要求菲律賓興建,但卻十分簡陋。」
Edmund Tang
Edmund在難民營時的照片。 Source: Edmund Tang
在荒島上六個月後,有一日Edmund不知因何緣故,被移到馬尼拉的難民營中生活。亦由於Edmund熟識中、英文及簡單的越南文,讓他有機會幫助管理當局進行翻譯的工作,Edmund亦因此認識了助他移民澳洲的「貴人」—難民營內的一名教會修女。

「當時澳洲接收難民的政策是比較嚴謹,亦聽聞澳洲政府很少收單身的移民,我亦沒有太大寄望要到澳洲。我一心亦想要去美國,覺得讀書可能更加好。」

「我亦在當時亦有幫一名菲律賓的華人修女,該名修女知道我可以講英文,就叫我去幫手翻譯,助她解決當地難民處理日常的糧食及衣服等問題。」

「之後,她問我,你想到哪個國家,初時我仍然話想到美國,但她說,美國好多人申請,可能不在她控制的範圍之內。」

「我及後提議不如到澳洲,她就話會嘗試與澳洲政府商討,希望澳洲亦會肯收容單身男士。」最終,在修女的斡旋下,Edmund及他的一名兄長,亦得以獲得到澳洲生活的機會。
Edmund與太太Polly
Edmund與太太Polly Source: Edmund Tang
欲知有關Edmund在難民營內的最難忘經歷,與及他移民澳洲後,如何進入大學成功以一級榮譽生的文憑畢業及成為澳洲的經濟學家,以及他後來如何為政府每年出版一本向外國政府介紹澳洲的經濟及商業發展,請留意足本訪問。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廣東話節目 Facebook 專頁廣東話節目 MeWe 專頁,或訂閱廣東話節目 Telegram 頻道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


分享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