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食用中藥進補是否有益身體?

大家在並用中西藥時,必須告訴你的家庭醫生及中醫師

大家在並用中西藥時,必須告訴你的家庭醫生及中醫師 Source: "Apothecary mix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 (中药房) at Jiangsu Chinese Medical Hospital in Nanjing 南京, China" by Kristoffer Trolle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2.0

在今集【開心星期三 - 養生之道】 鄺美玲請來中醫師陳曙儀繼續為大家談談中西藥並用時要注意的事情, 並且亦會解答聽眾的問題。


據陳曙儀中醫師表示,大家在並用中西藥時,必須告訴你的家庭醫生及中醫師,因為中西藥同時服用,有的情況可能加強藥效,但有的情況下卻可能產生不良反應,包括影響藥物的吸收,代謝而影響藥效,或產生及加重毒付作用。
 
另外,患者在使用中藥前應該先向中醫師請教,尤其是長者,兒童,孕婦和長期病患者,更應在中醫師的指導下用藥,看完病後,應向中醫師清楚瞭解診斷,服用什麼藥,份量多少,如何煎煮,及藥方是否可以重配,遵照中醫師的指示煲藥及服藥。如果要售買中成藥,要認清是否有TGA認可的號碼、使用期限、供應商電話地址、藥物成份及治療功效等。
 
陳醫師亦提醒大家雖然中藥源自天然,但一樣可以引起敏感。 因為中藥裏也含有複雜的化學成份,由於個人的體質差異,某些中成藥所含的成份也會引起敏感反應。
 
同時, 她亦告誡大家不要輕信廣告、偏方和一些所謂的秘方藥物。一些有長期慢性病的患者,為了追求療效顯著,能迅速緩解症狀,輕信廣告,或單憑別人介紹,或說是祖傳秘方,偏方,又不知道方劑中是否含有毒性中藥,又或者劑量是否合理,有沒有服用禁忌,就糊裡糊塗地使用,這是十分危險的,因為服用的中藥未必針對病情,很容易出現藥不對證的情形,結果不但達不到治療目的,反而可能有害。
 
另外,大家亦不要隨意自行長期「無病用藥」。 不少人誤認為中藥無毒,有病治病,無病防病,自己隨意長期服用,例如有的人因為便秘,長期服用有瀉下作用的番瀉葉、大黃,結果產生依賴性;亦有些人喜歡長期進食補益中藥,如人參、當歸和鹿茸等,如果身體體質不是屬於虛弱和寒底的,服用後可以出現偏差,如心煩,失眠,咽幹,舌燥,甚至咽痛和發熱等症狀。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廣東話節目 Facebook 專頁MeWe 專頁Twitter 專頁,或訂閱廣東話節目 Telegram 頻道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


分享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
長期食用中藥進補是否有益身體? | SBS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