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知多少(一):細菌基因偵測

Bowel cancer, colorectal cancer

Source: csironewsblog.com

回顧全球過去十年,大腸癌病患者有上升趨勢,值得關注。雖然大腸癌早期的症狀及先兆並不明顯,及早發現並接受正確治療,有助阻止病情惡化,提高病患者的康復及生存機會,關鍵在於及早進行大腸癌篩查。


有大學的醫學院最近公佈一項透過糞便細菌基因偵測大腸癌及瘜肉復發的新技術。今日鐳射全方位張艾利和大家了解這種技術,以及了解大腸癌的症狀及預防方法。
現年80歲的巴西球王比利 (Pelé) ,近年身體健康狀況令人關注,多次入院接受手術治療。早前比利在個人社交媒體中表示,腫瘤於檢查時發現,並位於其結腸右側,手術後感覺良好。他亦表示會面帶著微笑面對這場人生下半場的「比賽」。比利在文中感謝親友的祝福。

大腸癌近年亦成為人類十大癌症之一。早期的大腸癌可能不會顯示任何病徵或症狀,現時仍未有一套標準的大腸癌自我檢測方法。但若出現以下一種或多種症狀,應盡快求醫:

  • 排便出血、或呈黑色、帶黏液,或直腸出血。
  • 大便習慣改變,例如持續便秘或腹瀉,糞便形狀改變(幼條狀)、大便後仍有便意。
  • 無故體重下降,及疲勞
  • 腹痛或腹部不適,如腹部發脹或腸絞痛
  • 身體出現貧血徵狀:手腳冰冷、疲倦、心跳加速、氣喘、面色蒼白頭暈。其中貧血、疲倦、厭食、體重急降、腹脹等都屬於大腸癌末期症狀
一般建議開始接受大腸癌篩查的年齡為45歲,但若有家族大腸癌病史的人士則應該更早開始接受篩查。現時檢測大腸癌的方法,主要包括:糞便隱血測試,及大腸鏡檢查。大腸鏡固然是最準確,但屬於入侵性檢查,收費較昂貴。至於大便隱血測試,是檢測大便有否肉眼看不見的微量血液,推斷是否患上大腸癌。但腫瘤出血,才會測到隱血,所以隱血測試的準確度只有七成左右。由於大腸瘜肉的復發風險,高達六成;但糞便隱血測試無法預測大腸瘜肉復發,因此患者需定期照大腸鏡。

香港的中文大學醫學院,成功研發透過糞便細菌基因偵測大腸癌。團隊在10年間分析約1,100名大腸癌或大腸瘜肉患者的糞便樣本,發現細菌基因包含4種微生物標記(M3) 。以相關基因,識別大腸癌的靈敏度高達94%,可媲美大腸鏡檢查的準確度。

團隊進一步將技術擴展至偵測大腸瘜肉復發。他們跟進了200多名曾在5年內切除大腸瘜肉的人士,發現有瘜肉復發的患者,他們的糞便樣本內相關細菌的基因(M3)水平,較沒有復發的患者為高。結果證實,利用M3偵測大腸瘜肉復發的靈敏度超過90%,能減少使用大腸鏡等入侵性檢查產生的潛在風險。M3細菌基因測試有三大特點,包括非入侵性;無需預先清理腸道;以及可在家中收集小量糞便,其後交回樣本到醫院實驗室,4小時內便取得結果。

大腸癌的確切成因尚未清楚,相信以下幾個因素都和大腸癌有關:

  1. 飲食習慣:高脂肪低纖維飲食,進食大量紅肉和加工肉食。長期大量攝取糖份會增加體重,令人肥胖,一樣會增加患癌症風險。
  2. 生活方式:大量飲酒、吸煙、肥胖和缺乏運動。
  3. 家族史:有大腸癌家族史的人也有很高的患病風險。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廣東話節目 Facebook 專頁MeWe 專頁Twitter 專頁,或訂閱廣東話節目 Telegram 頻道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


分享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