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人心弦的東京奧運 (一)

TOKYO, 8-08-2021, Olympic Stadium,  Olympic Games, Closing Ceremony, Closing ceremony with beautiful fireworks (Photo by Pro Shots/Sipa USA) *** World Rights Except Austria and The Netherlands ***

Olympic Stadium in Tokyo during the Closing ceremony of the 2020 Olympic Games Source: Pro Shots/Sipa USA

因為疫情延期了一年的2020東京奧運,在週日晚上正式閉幕。為期17日的東京奧運,閉幕禮依然沒有現場觀眾參與;但主辦國日本,仍然花盡心思在閉幕禮向全世界展現出一份優雅、和諧和文明的「美」。


雖然今屆奧運比賽,過程幾乎都無現場觀眾打氣的場面,但運動員依然奮力競技,締造佳績為國爭光。他們的汗水、淚水、喜極而泣和激情的表現,帶出體育運動比奪取獎牌更崇高的意義。

今日鐳射全方位張艾利和大家一起回顧今屆東奧不少令人感動,和扣人心弦的時刻。
繼歐洲國家杯足球賽後,另一件體壇盛事2020東京奧運亦曲中人散,正式閉幕。因疫情延期一年舉行的東京奧運,創下奧運史上先例。開幕禮在7月23號在主場館國立競技場(東京新宿)舉行,但就沒有開放觀眾進場。參加東奧開幕式的各國選手代表團及相關人員也創新低只有約六千人,出席貴賓不足一千人。東京奧運亦是奧運史上舉行最多運動項目,共有339個競賽比賽。約二百個國家與地區派出共一萬一千多名運動員參賽。不過,這些選手也幾乎在無現場觀眾打氣下,進行比賽爭奪獎牌。

美國體操天后拜爾絲(Simone Biles)過去已獲4面奧運金牌,參與東奧希望摘下第五面金牌。不料在女子體操團體賽進行到一半時,她戲劇性地以心理健康為由退出比賽,最後美國隊只能屈居團隊銀牌,堪稱這屆奧運一大新聞。她陸續退出個人全能項目包跳馬與高低槓決賽。最後,只在平衡木決賽登場,贏得銅牌。拜爾絲坦承受困心理問題,壓力大到像把全世界扛在自己肩膀上,她說:「我的心理和身體健康比我能贏得的獎牌還重要。」拜爾絲的大膽退賽震撼運動迷;但主流媒體給予她讚賞及支持,認為她做出正確決定,應該把運動員心理健康放第一位。
東奧首度有跨性別運動員參賽。紐西蘭舉重選手哈伯德(Laurel Hubbard)最先登場的位,雖試舉都失敗,早早就出局,但締造了歷史。43歲的哈伯德生本為男兒身,八年前變性成為女人。自2015年起,就因符合奧會準則獲准參與奧運,但引發重大爭議。有人質疑,對於女性的舉重運動員不公平。而另一位就是加拿大女子足球隊員奎恩(Quinn)。她協助加拿大摘下今屆女足金牌後,成為史上首位跨性別的奧運奪獎牌者。25歲的奎恩在2014年獲選進入加拿大國家足球隊,在2016年里約奧運拿下銅牌。但去年,才正式公開跨性別身分奎恩當時表示:「我想在生活中各個場域做真實的自己。

多位移民或出身移民家庭的運動員,在東京奧運大放異彩,披金掛銀,為歸化國爭光,彰顯世界日趨多元化特色。其中美國高球選手蕭飛爾(Xander Schauffele)贏得金牌。她的母親是在日本長大的台灣人,父親則是法德混血的美國人。而加拿大華裔泳將麥克尼爾(Maggie MacNeil)在東奧女子100公尺蝶式奪金。她出生在中國大陸,獲加拿大人收養,孕育成才。此外,美國體操巨星拜爾絲退出個人全能項目後,十八歲寮國難民後裔蘇妮莎.李伊(Sunisa Lee)挺身而出,為美國隊保住這面個人金牌。東奧柔道輸給台灣運動員楊勇緯的法國好手麥凱德斯(Luka Mkheidze),最後也摘下一面銅牌。原來他來自喬治亞,因戰亂成為難民才逃至法國。
在澳洲,所有人必須保持至少 1.5 米的社交距離。請查閱所屬州份或領地的聚會限制規定。

目前可在澳洲多個地方接受新冠病毒測試。如出現傷風或感冒症狀,應致電家庭醫生或撥打 1800 020 080 致電「全國新冠病毒健康資訊熱線」,以安排進行測試

SBS 致力為澳洲多元社區提供最新的新冠疫情資訊。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最新報導,請前往 sbs.com.au/language/cantonese/coronavirus-updates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廣東話節目 Facebook 專頁MeWe 專頁Twitter 專頁,或訂閱廣東話節目 Telegram 頻道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


分享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