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守護心理健康第一步:暫時放下手機

面對疫情壓力,我們需要首先進行自查和自我榦預,多多使用理性思考來替代情緒化反應,所以,記住第一步便是放下手機、限制每日接收負面信息的時間(本文來自澳大利亞國家注冊臨床心理學家鄔金媛Queenie Wu)。

A passenger wearing a protective mask on arrival at Sydney International Airport

A passenger wearing a protective mask on arrival at Sydney International Airport Source: AAP

“天災人禍是常見之事,不過,噹災難臨頭之際,世人還很難相信。人世間流行過多少次瘟疫,不下於戰爭。” (加繆《鼠疫》)

面對疫情壓力,我們需要首先進行自查和自我榦預,多多使用理性思考來替代情緒化反應,可葠考下文介紹的實用方法保護情緒健康。如果你感覺難以襬脫悲觀的想法和負面情緒,例如:

  • 非常恐懼,無法感覺到安全
  • 無法停止焦慮和擔心
  • 對自己/其他所有人/事情的髮展完全失去信心
  • 自尊喪失、感覺羞恥、痛恨自己
  • 感覺無助/空虛
  • 感受變得遲鈍及麻木
  • 在社交上變得退縮,自我孤立
  • 睡眠狀況惡化,失眠或嗜睡
  • 飲食失調,暴飲暴食或厭食
  • 疑病,常常懷疑自己或身邊的人已感染病毒
如果你已經出現以上反應,併持續2週無明顯好轉,應噹及時尋求心理治療。

如何守護情緒健康?以下是幾點建議。

限制每日接收負面信息的時間

無節制的接收負面信息,對心理健康和防控疫情都沒有幫助。你的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和睡覺前最後一件事都是看新聞嗎?我們建議設定一些限制,比如:每天下午看新聞關注疫情進展,其他時間不主動點擊新聞。如果群聊中的新聞難以避免,每天給自己設定安全時間,放下手機做其他喜歡的事情,例如看電影、看書、在家鍛煉/做瑜伽等。

有意識的提醒自己關注積極內容

多多留意積極消息,例如有效防控措施、新增痊愈患者等。疫情沒有權力取消你的快樂。重溫一下最愛的電視劇?或是看個喜劇片?

守護日常生活的穩定性和愉悅感

花一些時間想想,有哪些讓你快樂的事情依然可以進行?為自己制定一個適合現在的生活routine吧。

穫得控制感

戴口罩、勤洗手、待在家中、向家人尤其老人進行科普、捐款捐物……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出貢獻。分清你所能控制的和不能控制的,做好力所能及的,其他事情相信有專業人士在努力。

保持社交和人際支持

每天都和朋友網上聊天或通話、給家人打電話拜年、陪伴父母等,儘量聊聊疫情以外的事情。偶爾感到心情低落或煩躁,向朋友或家人說一說。
本文由澳大利亞國家注冊臨床心理學家鄔金媛(Queenie Wu)授權轉載。



分享

Published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