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於我】長者篇﹕讓過去隨風

SBS廣東話節目找來老、中、青三代六位受訪者,他們可能沒有走到最前線,但他們或從媒體上得知,或從家人老師口中得知六四事件。透過四條問題,究竟六四對他們的意義是什麼? 這是第一篇﹕長者篇。

Couple in Tiananmen Square

A young couple taking part in the pro-democracy demonstrations in Tiananmen Square. Source: Corbis Historical

十年人事幾番新,何況是三十年。六四事件發生至今三十年,當年帶著兒女上街聲援的人現在已成祖父母﹔而當年還是學生的,現已步入壯年。

SBS廣東話節目找來老、中、青三代的六位受訪者﹕兩位當年是壯年,三四十歲﹔兩位當年還在學﹔還有兩位未出生。

他們有人是在澳洲出生長大,有人長居香港,有人從香港移民到澳洲,也有人來過澳洲後又回到香港。

但他們都回答同樣四條問題,究竟六四對他們的意義是什麼?

第一回﹕兩位當年是壯年,是四五十後。名字為化名。


1. 你當年對六四最早的印象是什麼?或如何得知此事? 


2. 六四發生後對你的人生有何改變? 

3. 你現在對六四的想法是什麼? 

4. 現在還有沒有需要記念?會不會告訴你的下一代?


陳老太

我當年在澳洲,四十多歲。我是從媒體報道才得知發生此事。我當時覺得是一件難以置信的事實。但是在一個專制與高壓的政府之下,基於學生們的天真和對將來社會的熱望,也不難理解。事件令我對極權政體絕對的不信任。

不過,我覺得在科技發達的21世紀,在極權統治之下,集體抗議是不可能的。極權政府老早就把異見組職排除掉。

事實既然發生了,當然需要記得。是不是要紀念,那是另一回事。下一代需要知道和想出一個對策。他們會對這個世界的政治系統有更深的知識和了解。

王老先生

我那時在香港居住,三十多歲。我記得這是悼念胡耀邦引發出遊行集會要求改革反貪腐的學生運動。當時未有互聯網,但報章和電視都有廣泛報導。

六四發生後對我的人生沒大改變。內地開放照舊進行,對香港沒有明顯干擾。生活如常,但對共產主義依然沒有好感。家人是因溫飽問題而逃難來港,我仍希望中國強大,國民溫飽。

到了今天,我想,就讓過去隨風。記憶是有的,只是不問對錯了,也就是無奈。我已經多年沒有紀念了,也沒必要親身告訴下一代。我相信當下一代有良好教育和智慧能力,就能給自己答案和走自己的路。

 

按此繼續閱讀中年篇青年篇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廣東話節目 Facebook 專頁




分享

Published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
【六四於我】長者篇﹕讓過去隨風 | SBS Chinese